万万没想到,大名鼎鼎的雷布斯的第一桶金是加密软件

作者:市场部        文章来源:互联网        更新时间:2020-07-07 15:40:23
关键字: 加密软件

行业趣闻,小米科技的老板雷军年轻时也曾做过加密软件,并且,他的第一桶金居然还是从加密软件中获得的。看来,加密软件在我国的市场需求还是非常大的。我们来看下相关介绍。1969年12月16日,雷军出生于荆楚沔阳,也就是现在的湖北省仙桃市。雷军的故乡,在仙桃市河镇的赵湾村,这里虽然是穷乡僻壤,但却风光秀丽,民风淳朴,他在这里度过了九年的童年时光。

雷军从小就思维活跃,喜欢突发奇想,喜欢搞一些小制作。他看到母亲每天晚上要忙到很晚才生火做饭,就尝试着制造一台小电灯来给母亲照明。他买来两节干电池和一个小灯泡,自己又钉了一个木盒子,再接上电线,一台可以四处移动的小电灯就做好了。雷军做的这盏小电灯,是汉江平原中部排湖北岸的第一盏小电灯。从此,雷军就提着这盏小电灯,每天晚上都跟随着母亲转。为此,乡亲们都夸他聪明伶俐,将来一定能成为一个发明家。

雷军9岁那年,随父母一同迁到仙桃县城,他本人也插班进入仙桃市建设街小学读书。雷军的父母虽然都是普通市民,但他们的勤劳简朴和厚道诚实,对雷军的成长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。雷军一直到小学五年级,都是一个有礼貌、懂规矩、守纪律的好孩子,各门功课都在班级里名列前茅,学校经常给他戴上“三好学生”的大红花。如今,雷军的母亲一直把雷军得到的大红花完好地保留着。

1984年,年仅15岁的雷军考入了湖北仙桃中学。仙桃中学当时还叫沔阳中学。这所学校每年为全国高等学府输送上千名优秀人才。那时,雷军非常喜欢下围棋,还获得过学校围棋大赛的冠军。

雷军的中学时代,学校的学习氛围非常浓厚,雷军回忆说:“我们仙桃中学还是挺厉害的。总共6个班级,有17个人考上清华、北大,我高二的同桌考上了北大,高三的同桌考上了清华。”

1987年,一直排名班级前几名的雷军,以超过清华、北大录取分数线10多分的成绩,进入武汉大学计算机系,开始了四年的大学岁月。

武汉大学是国内最早一批实施学分制的大学,雷军入学的时候,学校就已经开始实施这一制度。制度规定,只要学生修完一定的学分,就可以提前毕业。

18岁的雷军进入武汉大学,从大学一年级开始,他就希望自己能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。为了实现这个目标,雷军第一件事是从学习开始。为了不落后于人,他戒掉了午睡的习惯,把时间分割成以半小时为单位,为自己制定好每半小时的学习计划。当时雷军定的目标是希望两年能上完大学,所以从大一开始,雷军的课程量是同学的两倍之多。为了证明自己的优秀,他走进武汉大学计算机系的第一个晚上,就开始自觉地去上晚自习。

每天早上的7点钟,雷军就跑到教室里去占座位。他有个习惯,就是在教室里选择靠近讲台的座位听老师讲课。周末的时候,他也喜欢去看电影,但每次去看电影,都是去看晚场,在此之前,他还要挤时间去上晚自习。

鲁迅曾经说过的那句话:“哪里有天才,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的。”

雷军最喜欢的课程是数字逻辑。在数字逻辑课上,任课老师总是先对大家提出问题,所提出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上来,就让雷军站起来回答,雷军几乎能正确地回答老师提出的所有问题,这也让他非常有成就感。

据雷军的师弟、师妹讲,他还是系里20年来仅有的拿过“汇编语言程序设计”课程满分成绩的两个学生之一,堪称计算机科学系的传奇人物。由于雷军的聪明肯干,学校里的不少老师都让雷军帮着做课题。对于老师们的请求和安排,雷军也从来不拒绝。帮老师们做课题,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拿到机房的钥匙,最多的时候,他同时拥有3个老师的机房钥匙。有了机房的钥匙,自己用电脑写程序就方便多了。一旦有机会用电脑写程序,就是雷军最开心的时候。

他读大一时写的“PASCAL程序设计”课程的作业,让老师很是惊讶,由衷赞叹这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程序。雷军上大二的时候,这位老师编写教材,就把他的作业作为范例编进了大一的教材里。

大学时期,雷军写了很多的程序。当时,雷军追求的是知识面,啥都做一点。他觉得,反正大学没毕业前,不需要选定自己的职业,就不需要在某一点上精益求精。他做过财务软件,还做过服装CAD,建筑CAD,把市场上他有兴趣的东西都试过了。兴趣,是他早期创作的最大动力。雷军用了两年就修完了所有的课程,甚至还早早地完成了大学的毕业设计。

读完大学二年级之后,雷军已经不满足于校园生活,他凭借自己对计算机的独特悟性,开始在武汉电子一条街上大大小小的店面里闯荡起来。他一家一家地瞧,一家一家地看,慢慢就与各个店面的老板们混熟了,人熟为宝,有了这层关系,雷军不是倒卖点电子产品,就是帮助维修机器,有时还动手帮助编一点小软件。雷军所做的事情,都是店面老板们求之不得的,既增进了雷军与店面老板们的关系,也为他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,这样,雷军成了武汉电子一条街的“名人”。

在电子一条街打拼一段时间后,雷军自我感觉良好,就开始梦想写一套软件运行在全世界每台电脑上,梦想办一家全世界最牛的软件公司。这种梦想,甚至达到了疯狂的程度。

他编写过加密软件、杀毒软件、财务软件、CAD软件、中文系统以及各种实用小工具等,还做过电路板设计、焊过电路板,甚至还干过一段“黑客”,解密各种各样的软件。

这时的王全国,刚刚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及工程专业毕业,并留校担任工程师,在武汉测绘测大学所办的卖电脑的公司里负责技术工作。很快,雷军就与比他年长四岁的王全国认识,并成为最好的朋友。

当时已经是大学二年级的下学期,雷军感觉,在学校里想学的东西都学得差不多了,心里萌生了一种特别强的表现欲望。雷军琢磨,自己可不可以写点什么软件,让大家都来用。他认为,在国内做软件,一定要掌握中文处理和加密这两项最关键的技术。

中文是中国软件开发的障碍,它使中国用户不容易同步享受世界最新的软件成果,同时,中文也是中国软件产业的天然壁垒,一个不是在汉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程序员,很难突破这个壁垒。所以,中文会保护中国软件产业,这也是中国软件市场的希望所在。

 

加密技术是产品销售的保证,而国内盗版严重,不加密的软件,当时没有经销商愿意卖。为了以后写软件比较方便,雷军开始考虑写一个加密工具。1989年5月,雷军就完成了软件加密工具的一个雏形。1989年8月,雷军和王全国正式联手,合作开发加密软件Bitlok。

雷军写软件,一上来就直奔主题,速度很快,在编写过程中不断修正。而王全国则是先仔细研究一下,看看有没有窍门,然后再动手,速度有些慢,但可以避免出错。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,但合作起来双方可以互相促进,彼此之间优势互补。其实,雷军已经完成了加密软件的内核,但对自己的软件缺乏商业意识,而王全国正在研究加密软件的界面,于是,两个人开始联合推进。他们没日没夜地工作,几乎忘记了休息,仅用了两周时间,就完成了所有编码、测试、界面设计以及说明书等工作。这款加密软件,在中国加密软件领域获得了极大的赞誉,成为国内几个著名的加密软件之一,同时也是雷军的第一个商业软件。

王全国想到武汉正在放映罗马尼亚影片《神秘的黄玫瑰》,就建议将软件署名为“黄玫瑰小组”。从此以后,在两个人的软件作品里,经常用“赠人玫瑰之手,历久犹有余香”这句话作为标准签名档。

Bitlok发布后,获得了同行不少的赞誉,“黄玫瑰小组”也开始有了名气。在雷军的眼里,Bitlok这个版本还不算成功,但却激起了他开发商品软件的热情和信心。当时,他踌躇满志,硅谷英雄的故事时时燃烧着他的胸膛,他经常梦想着有一天能创建一个一流的软件公司,满世界都用他的软件。于是,他自嘲Bitlok只不过是一个“雕虫小技”。

让雷军没想到的是,后来Bitlok卖得很不错,他们居然赚了上百万元,成为雷军人生赚到的第一桶金。